在加密货币市场的热潮下,“炒币赚了一千万” 的故事时有听闻,但这笔财富的合法性却备受争议。随着加密货币市场的持续波动,其背后的法律与风险问题愈发凸显,值得深入探讨。
从我国法律政策层面来看,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的定性十分明确。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指出,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偿性,不应且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在这一规定下,若个人或机构通过炒币获利,其交易行为本身便处在法律的灰色地带。例如,张某委托王某炒作泰达币,后因亏损产生纠纷诉至法院,法院最终以双方交易炒作虚拟币的行为属于违背公序良俗的无效民事行为为由,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这表明我国司法实践并不保护虚拟货币交易中的权益。
在国际范围内,不同国家对加密货币的法律态度差异较大。美国对加密货币监管起步较早,2014 年就将加密货币视为 “财产” 而非 “货币”。若在美国炒币,资本利得税的缴纳不可避免:持有加密货币少于 1 年的,按短期资本利得税计算,税率与普通所得税一致(最高可达 37%);持有超过 1 年的,按长期资本利得税计算,税率为 0% 至 20%,具体取决于收入水平。2025 年,美国国税局进一步完善监管框架,要求加密货币经纪人从 1 月 1 日起通过 1099 - DA 表格向国税局报告用户的交易收入,投资者的交易数据变得更加透明。欧洲部分国家则相对谨慎,德国虽承认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可作为私人货币用于支付,但对其交易征收资本利得税,若持有加密货币超过 1 年,可免交资本利得税。新加坡对加密货币交易的监管较为宽松,只要交易平台符合反洗钱等相关法规要求,交易行为便具有一定合法性。
即使在部分对加密货币交易相对宽容的国家,炒币行为也面临诸多潜在风险。市场层面,加密货币市场波动剧烈,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极易受到操纵和欺诈。技术层面,加密货币基于区块链技术,虽然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毫无风险。黑客攻击、私钥丢失等技术风险时有发生,一旦出现,投资者的资产可能瞬间化为乌有。社会层面,虚拟货币的匿名性和流通性使其成为洗钱、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例如,三个 “95 后” 小伙以虚拟货币交易为媒介,从事买卖外汇 “生意”,短短数月完成交易 650 余次,兑换外汇近 3000 万元,最终被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刑罚。
在我国,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若违背公序良俗,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若通过炒币的方式协助他人进行非法跨境资金转移、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即使个人在炒币过程中获得了巨额收益,也将面临刑事指控,不仅所赚的一千万可能被依法追缴,还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炒币赚了一千万是否合法,需依据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来判断。在我国,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炒币获利不受法律保护,且可能面临诸多风险。投资者应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远离虚拟货币投资,选择合法、合规、安全的投资渠道,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 。